书法有法归于道                作者:文/建钢
 
 

         

       很久没见范斌先生了,再见到他,他告诉我正在集中精力选临汉碑十种。对于已经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书家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是借此向古人致敬?还是对汉隶剖皮见骨式的挖掘再造?还是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不管范斌先生出于何种考虑,他的行为都值得我们思考。
     展读已经完成的部分,不由心潮起伏。临汉碑十种打动了我,这临汉碑十种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强不息、中华文明灿烂夺目历久弥新就是在这些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华夏儿女薪火传承中绵延!
    书法,中国传统书法,在法度中书写才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汉代,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自信的时期。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博大情怀造就了这一历史时期文化、艺术都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于企及的高度。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但我们从遗留下来的典籍、石刻、建筑尤其是书法中还可以清晰的听到汉朝的心跳,感受到博大、开放、雄浑的大汉雄风。
     范斌先生,当代优秀书家群体中新汉风的倡导者。先生以身作则,多年来借古开新孜孜以求默默耕耘,用手中的一支毛笔接续千年前的汉风浩荡,海纳百川。
  近年来,书坛一派“繁荣”,在热闹的背后是迷茫。书法,中国传统书法这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将走向何方!各种说法、口号乱人耳目,范斌先生以行动给出了他自己的回答。他从汉隶宝库中精选汉碑十种以“范氏法”临之,尽管这些碑刻都是他的“老朋友”了,但此次临写与往昔相比却又有别样的情怀。一卷卷承载着笔酣墨畅书迹的宣纸藏不住方块之间真气弥漫。在我看来“范斌临汉碑十种”是无声的呐喊,是宣示,是传承,更是今天书坛的一股清流!

                           

     网络时代,人们的书写工具是键盘、是手写板、是触摸屏。无论是电脑、平板、手机,指头敲击键盘或点击触摸屏用输入法输入汉字已经是最普遍的文字记录形式了。我们尽可以选择宋体、黑体或其它的字体,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手写汉字离我们渐行渐远。尽管还有一些坚守者坚持手写,但就人数比例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一现实我们都不能回避,时代造就了这一现象。
     书法是一个因汉字书写而诞生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文化审美,实用性与艺术性交织使它在千年的风云岁月里愈加丰富、多彩。但是新时代失去实用性的它将何去何从呢?离开了日常生活、工作书写要求,它是否还有存在、发展的生命力?它会像经历了翠色如滴的秋叶悄悄在风中飘落融入大地的怀抱就像它从没有来过一样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一批高举创新大旗的“书法家”们尝试以打破传统书法经典范式的形式,力图创造中国书法新天地。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遗憾的只看到了炒西方观念艺术的剩饭,仅此而已。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几乎已经失去了实用性的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迅猛的恣肆生长起来。纵观历史长河,还没有那一个历史时期书法像今天这样自立门户,被这么多人关注。书法没有因为实用功能的丧失而死去,反而“繁荣”的一塌糊涂,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悲哀!
      从前没人被称为书法家,但几乎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家。今天很多人热衷于成为“书法家”,但真实情况是离书法越来越远。今天书法家几乎成了一个职业,从业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成为“艺术”的书法给了“书法家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也给了大家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于是有一些“思想者”高举“现代书法”、“后现代书法”等等明目的旗帜,你方唱吧我登场。乱书、怪书、天书喧嚣尘上,我们在欣喜书法“繁荣”的同时又疑惑了(当然,可能个人能力的因素只是我疑惑了)不禁要问:什么是书法?今天一些创新者的书写还是书法吗?数千年来形成的书写法度还要遵守吗?这现实的问题拷问着每一个人。
      无疑传统中国书法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语境,中国书法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国书法艺术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对当今一些新锐艺术家天马行空、无所顾忌的大展激情,或吼、或叫、或挥洒墨汁的用拖把挥来舞去的抽象行为是否是书法艺术持商榷态度,我更愿意把他们的探索行为归到行为艺术或别的什么名目的行列里来。我们不排斥一些艺术家借用书法这个艺术语汇来进行艺术创作,但我想把这种行为重新定义、命名或许更科学。那么,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或者说书法艺术在今天还有生命力吗?还有传承的必要吗?在当下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真的无法继续向深度发展了吗?在当代,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是否能展示时代精神?问题现实而尖锐。
      我无意评说“创新者”们的举动,存在既有存在的理由。我只想表达在名利当道的时候,一个书家能够不被时风所染,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笔墨线条飞舞中与前人对话,传承传统血脉,用纯净的心感悟艺术的行为心生敬意。范斌用临汉碑十种的举动告诉世人中国书法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并将继续走向未来。

                              
 
传统在一些人眼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在另一些人眼中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对待传统的态度显示了你在书法道路上会走的路。范斌数十年的书学之路显示他尊重传统但绝不因循守旧,更不拘泥于某一碑某一帖,他不把自己轻易归入任何一个流派,禁锢于任何一种模式。在传统这个宝库里,他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采集百花花粉酿自己的蜜。范斌临汉碑十种是以现代精神重新审视,解释传统艺术的一次有益尝试。
      从张迁碑到西狭颂再到石门颂,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座座艺术宝库。你以探索的心面对它,它春意盎然、繁花似锦。你以唾弃的心面对它,它寒索悲凉、死气沉沉。佛说什么眼睛看到什么世界。
      临摹是中国书法传承的基本方式,从历史经验来看,临摹也是书家走进传统书法宝库的唯一有效途径,历代书家都对临摹进行了实践和总结,历代优秀书家无不是临摹的受益者。中国书法的临摹是心手交映,眼观达心,手摹达意,在心追手摹中完成书法一个重要的阶段——继承融会。这个阶段在书法艺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于贯穿一个书家的整个艺术历程。对传统的理解会对书家的艺术深度和高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临,不仅仅用眼、手,还要用心。在浓、淡、干、湿的墨,苍、润、枯、涩的线营造的艺术空间里感悟动静、虚实所传达的中国哲学思辨和审美观照。清代沈宗赛《芥舟学画编》说:“盖古人见法处,用意处,及极用意而若不经意处,都于临摹时,一一得之干腕下。”这虽是说的绘画,书法亦然。
      范斌重临汉碑十种,是一个书法家对书法来时路的一次真诚回眸,以虔敬的心面对经典,体悟汉风浩荡、大汉精神。感受书法线条营造出的或古拙,或浑穆,或舒展,或张扬的艺术空间。以全身心投入的去梦回千年,关照未来,从而在当代语境下营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宇。面对前人的艺术实践汲取养分而不盲从,用自己的心追手摹,生命感受,让这以传承千年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生机盎然,魅力无限。
“通会之际”,人文精神自立。范斌临汉碑十种,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个“有要求”的艺术家在心追手摹过程中更深层次体悟、展示汉风、汉韵,展示书法经典的生命活力、生命魅力。范斌临汉碑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借助临与古人对话、从而理性反思艺术最根本的“点”,让灵魂最深处的“光”在作品中迸发动人心弦的力量。黄宾虹“笔法要旨”称:“笔法传自古人,练习在于自己。名画大家,天资既高,学力尤厚,品识胸次,迥异凡庸。萃集众长,始能法备气至,尽善尽美。”我不能说范斌先生的书写已经“尽善尽美”但从他的临汉碑十种和平时作品书写中,我读到了“自在”的气息。
范斌提倡新汉风,初闻之不以为然,再思之颇觉有趣,今观之肃然起敬。在表现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范斌依然坚持着他对艺术探索的大方向,表达生命的内在体验、体验天人合一的大美。以传统为骨,时代为魂的新汉风是范斌辛勤耕耘的艺术家园。在这个“书法”泛滥,“艺术”匮乏的时代,站在传统书法经典的基石上写出自我,写出时代风貌的范斌临汉碑十种定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引发思考。

                                           

      范斌的工作室隐匿在一个老居民小区里,小区不大,杂乱的停车、斑驳的楼外观、到处洋溢的浓浓生活气息,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藏着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你怎不也不会想到这些或大或小但都气息高古的书法作品就在这里诞生。
  一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防盗门隔开了外界的浮华、喧嚣,门里门外两重天。我敲门,进门,寒暄,落座,捧起茶杯,浅浅品啜,轻轻微笑,而室主人范斌先生好像丝毫都没有被我打扰,波澜不惊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庭前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刘:从数量众多的汉碑中选择十种,并不容易,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范:在汉碑中字数较多的,风格上有代表性的,再加上自己偏好的。
刘:从那一年开始临汉碑十种的?
范:从2014年开始通临汉碑十种。临写汉碑数十年了包括所见砖文、帛书、筒书、摩崖皆心慕手追,目的是全面继承汉代书法的艺术风貌。这次选的十种汉碑,其中数通以前都多次临写过。
刘:为什么要做这个事?
范:做个小归纳,人到了一个年令段自然会想起做些事情,这件事做的早了,思想艺术认识,书法本身功力等等积累不够,没那个实力,做的晚了又没有精力了,感觉现在做正好。
刘:汉碑风格多样各有其趣,这次你选的十种汉碑风格也呈现不同特点,在通临的时候也是一种书写习惯的挑战。
范:汉碑一碑一面貌。在临的过程中,从一通碑到另一种碑就象换了程序,我会有一个缓冲、过度、调整、适应的过程,思维惯性和惰性的‘抄帖’弄法,纵临百通也没有意义。
刘:在你选择的十种汉碑里,你个人最喜欢哪一种?
范:汉碑风格很多,众美毕具。我个人还是喜欢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这些方笔特征,雄厚一路的,有庙堂、山岳之气。
刘:这次你选的汉碑中并不是都是方笔的
范:是,比如石门颂就是圆笔居多,礼器碑与西狭颂在风格上也大不一样,结合着临是为了增加我作品的内蕴和笔法表现的丰富。

刘:此次的汉碑十种绝大多数你以前都多次临写,这次临和
以前临有没有什么感觉上的差别?
范:首先,肯定是越来越熟练了,其次,现在临写和初始临写关注和吸收的东西也不一样了,自己对它的理解也不同,每一块碑都有很多美的方面,内涵很丰富,早期临注意的更多的是外在的,现在临写更多注重它内在的东西、细节、神采、气韵。
我曾说过古住今来的书家临帖大致有三个层面---似、似与不似、不似又似。后一层面很难达到,八大山人、黄宾虹达到了。我们看到无论是吴昌硕临石鼓,还是金农临华山碑,伊秉寿临衡方碑等等,皆与原碑不像,他们不是没有临像的能力,而是临的阶段不一同。
刘:临的太熟,会不会也是一个障碍?
范:这是个辩证的东西,不熟就不生动,但是,要熟而不流,熟且能留得住,写到熟时是生时,关健是度的把握。
刘:那你这次临是严格的按照原碑临写还是带有创作的临写?
范:主要还是把握原碑的精神,原碑风神是第一位的,几乎不考虑创作,但又不是死守原碑,不管是那一块碑,主要是抓住它最鲜明的个性。作为一件存世经典,其中之美是丰富的。要认识到它最核心的东西。
刘:汉碑风格迥异,有的是方笔有的是圆笔,有的粗犷有的舒展。在不同的风格之下肯定有共性的东西。
范:汉碑肯定有共性的东西,这个共性就是特定时代赋予的。即人们所说的‘汉风’、‘汉味 ’。不管它们之间风格再有区别,反差再大,你一看它就是汉代的东西,而区别于晋隶唐隶和清隶,书法是这样,画、瓷、玉等也同样。
刘:此次选的汉碑十种中,如王舍人碑,之前大家对它的关注
度并不高,为什么会选它。
范:关注度不高不是东西不好,是因出土晚,知名度不大。其实王舍人碑水平很高,有雍容之气,在用笔上,波挑也很有特点,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选什么碑同自己想吸取的某种东西有很大的关系。
刘:如何看待当下隶书创作?
范:基本不看。
刘:书法一直绵延生息的很重要一块土壤是书法的实用性,当下书法的书写功能已经退化的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应该如何发展?
范:书法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书史以来最重大的变化。我们知道,书法兼具实用和艺术二个功能,历史看来,实用性是推动书体演变的首耍因素,同时又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书体形式,如真草隶篆行等,实用性推动了书体的演变,艺术性增添了文化活力。今天,作为毛笔字,实用功能几乎没有了。已不再是入仕、科举的入埸券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注重书法的艺术美,找出它的艺术美的规律是未来书法的侧重方向。写字和书法虽相互交识,但它是两个概念将会被普遍认知。
刘: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今天临和过去临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了。
范:是的,过去临比较单纯,今天临更多的关注汉碑背后的汉代时代风貌。过去临重点在形,今天临重点是汉人的精神、气质。通过临,做到与汉人同频共振,在通临的过程中把不同风格的汉碑在精神内涵上融汇贯通,这种贯通是由技而艺的融会贯通。
刘:你的汉隶是以篆书的笔意写,朴厚大气,这是你追求的艺术境界?
范:写隶书,有的书家是从唐入手,有的是从明清入手,你比如清代的何绍基的隶书,他的颜体楷书的底子在临写汉隶时自觉、不自觉的就会带上,某种程度上,习艺重,不太纯。我写隶书是从东汉往西汉追、向商周上溯,目的就是接引高古气息,正大气格。
刘:这是不是就是你提倡的新汉风。
范:新汉风有流动的属性,是发展的汉风。是汉风与时代的交响。
刘:新汉风其实就是以今天人的眼光去追寻汉代的精神风貌。这个新不是一丝不变的复制,而是今人的理解。
范:公元前后千纪之交,是中国的重大历史机遇时期,天佑中华,能够使汉代享国四百余年,有一个继承整合发展了汉以前各领域优秀的成果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标杆的社会环境和足够时间。确立汉代在历史上具有标志、核心、纯粹意义,这个意义是唐宋元明清无法替代的,一个民族最核心、最纯粹的东西得到集中展现。我们今天的书家其实就不必急着创新,应该用最大的精力续接艺脉,先把传统吃透再说。与世推移是每个人的天职,时代烙印挥之不去,今天的人写汉隶今天的时代气息已经融入其中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已经是出新了。
刘: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谁也回避不了。这个时代的变革很多几乎是割裂般的,尤其是涉及到传统文化方面的,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也受到冲击,当下的书家想保持书法的纯粹性是不是也挺的?
范:是挺难的,这和特定时期大环境有关。但是,书法做为最受广泛喜爱的传统统艺术文化,己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的,几千年来绵延不息。我们今天看汉唐的艺术,无论书画还是其它的我们就是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无论时代再怎么样变革,这种文化基因是不会被切断的。
刘:今天,你临汉碑十种,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实物展览、印刷品)同观者见面,它都直观的给观者传递一种信息,你想给大家传递什么信息呢?
范:敬畏历史,尊重、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按照艺术规律办事。
刘:你重视什么样的书家?
范:历史价值,艺术高度,学术意义。
刘: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优秀书家总结出了书法的一些规则,并身体力行的去完善、实践,这些规则是书法的基石。
范:是的,历史就是返样走向现在,历史也是这样走向未来。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面对名利诱惑很多人都忘了来时的路,书法在灯红酒绿的萎靡光影中艰难前行。重新认识传统经典,重新梳理自己书法心路历程,重新回望书法来时的路无疑在这个时代具有积极的意义。范斌先生临汉碑十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于拨开历史风云看清来时的路更好前行。范斌坚信中国书法在新时期的发展路径,绝不是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而是坚守它的文化个性,保持它的文化尊贵与高贵品性,维护它的文化神圣神奇神秘和博大精深。有旋律的声音叫音乐,无旋律的声音叫干嚎。书法之法是历代书家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借助此可以更好的心手合一,抒情达意。书法需有法,书法亦有法。
      范斌一卷卷、一摞摞的慢慢打开,带着墨香的厚重的气息就淡淡的在我们身边弥漫开来。情绪激昂起来,心却慢慢静了下来。这些临本本身就是有它的力量的,它的力量是“精神”!梵高对他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艺术的核心是“精神”。书法历千年而不衰,一代代书家前仆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有人说在当代书法“死”了,我要大声的说:“在当代,书法依然生机勃勃。”因为在翰墨烟云中,书法所承载的时代风貌,文人精神不朽!

 

地址:郑州市经开区第八大街报国大厦902室
全国热线
电话:0371-56669769 传真:0371-56669769 手机:15713668923 仝先生
QQ:840983448 E-mail:yijinghuayuan@163.com

网站首页 画苑简介 盆景艺术 名家书法 名家国画 名家油画 合作画家 在线订购 联系我们   支付方式

© 2018-2038 艺境画苑版权所有 | 网站设计管理